“借”的智慧
文章作者:兰花草
小智者借钱,中智者借物,大智者借人,超智者借势。这四句话告诉我们,有些事情是可以通过借钱、借物、借人、借势来做成的,而“借”需要大大小小的智慧,所以,“借”是一种智慧。
但是,我给“借”的定义是:“借”是一个人不能独立完成一件事情,而不得不采用的一种非常被动的行为方式。
为什么这么讲呢?先看中国历史上的两个非常有名的关于“借”的故事,草船借箭和借刀杀人。
草船借箭讲的是三国赤壁之战的故事。当时曹操的80万大军同孙权刘备的联军对峙于赤壁。因为水军交战需要箭,孙权的大都督周瑜就要求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十天交出十万支箭,诸葛亮说三天就可以,还立下了军令状。而当时刘备新败,是无法在三天拿出这十万支箭的。诸葛亮就向孙权的副都督鲁肃借了20只船,每只船上30个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靶子,排在船两边,并邀请鲁肃在第三天的晚上一起去取箭。
那天晚上,江上大雾迷漫,当船靠近曹军水寨时,诸葛亮命船一字摆开,叫士兵擂鼓呐喊。曹操以为对方来进攻,又因雾大怕中埋伏,就从旱寨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点般的箭纷纷射在草靶子上。过了一会儿,诸葛亮又命船掉过头来,让另一面受箭。 太阳出来了,雾要散了,诸葛亮令船赶紧往回开。此时顺风顺水,曹操想追也来不及。这时船的两边草靶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满了箭,每只船上至少五、六千支,总共超过了十万支。
而借刀杀人是中国著名的三十六计之一,所以借刀杀人的例子是很多,这里讲的是明朝末年,满清皇太极借明崇祯杀掉明边防大将袁崇焕的故事。明朝末年,东北的满清崛起,开始攻打已经风雨飘摇的明王朝。但无论是满清政权的建立者努尔哈赤还是文韬武略的皇太极,都无法越过明朝将领袁崇焕布置的宁锦防线,努尔哈赤甚至还为攻打宁远城而受伤毙命,皇太极也是苦战无果,最后只能使用反间计,借崇祯杀掉袁崇焕。
当时,皇太极的八旗子弟兵绕过宁远防线,经蒙古,山西打到北京城下,又通过两个皇宫的小太监将“袁崇焕放皇太极入关,是要反明王朝”的消息报告给崇祯,崇祯中计,冤杀了袁崇焕,自此失去了边防屏障,明朝在内忧外患中灭亡,而接着清军入关,统一天下。
这两个故事都是关于“借”的,都显示了“借”的智慧。但这都是他们不能独立完成他们的事情,而不得不采用的办事手段。相信诸葛亮更愿意自己的军队有很强的实力,可以三天造出十万支箭。皇太极也更愿意自己可以攻破宁远城,手刃袁崇焕为父亲努尔哈赤报仇。但刘备势力小,兵少将散,没有自己的地盘,无法在三天之内制成十万支箭,诸葛亮不得不用草船来借箭,这是不得不采用的非常被动的方法。皇太极攻不破宁远城,过不了宁锦防线,不得不用了一个反间计,借刀杀人,这也是不得不采用的非常被动的方法。可见,“借”并不是什么智慧,而是由于不能独立完成一件事情,而不得不采用的一种非常被动的方法。
借钱、借物、借人、借势是为了做成事情而去“借”的,从这一点讲,“借”是值得肯定的。“借”是为了做成事情。
之所以去“借”,是因为自己不能独立完成这件事,这一点要非常清楚。所以,事情还是一定要自己去独立完成的。
“借”是为了做成事情而主动去“借”的。但这个“主动”是在不能独立去完成,而不得不的“被动”形式下采取的。所以,“借”这种方式,看似主动,实则被动。
搞不清楚“借”的本质,对一个人来说是很危险的。如果一个人只追求这种“借”的智慧,凡事都去借,事情或许也可以做成,可是,一旦事情必须自己做,自己就会立刻感到无助,面对事情,无从下手。因为自己之前总是“借”,从未真正独立过。
还有一些人,本身是有这种独立做事情的能力的,但通过一次“借”做成了事情,误认为这是一种大智慧,此后就开始不停地“借”,致使自己丧失了原先的独立能力。所以,一定要清楚“借”的本质,“借”并不是什么智慧,而是由于不能独立完成一件事情,而不得不采用一种非常被动的行为方式。
明白了“借”的本质,我们就可以更明确的去追求独立。独立做自己的事,让“借”随风去吧,因为我们独立,我们自己可以做成,我们再不用“借”。
发表日期:11/07/20 00:00
网友评论(2)
【游客 发表于:11/11/15 13:32】
明确“借”的边界,是利用它而不是依赖它
【游客 发表于:11/11/14 15:33】
“借”的智慧。
当前1/1页 首页 上一页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