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毫末,你的累土
文章作者:参北斗
解读“唯基础论”。
人们往往会在不断的失败、不断的落后、不断的迷茫中为自己开脱——诸如“以前没有做过”、“基础不太好”、“经验不足”等等。这是一种正常的思维方式吗?难免误导自己,误导他人。
在这里我把它们称为“唯基础论”。而以下的种种言辞,皆是我对这类事物的概括性描述过程中所选择的一种实现方式罢了,没有理论的支持,没有“基础”,而如果非要说基础,那就是我对世界的认知,或者说我对世界的无知。
唯基础论是一个自我暗示、自我开脱的过程,也是一个时时刻刻都在延伸的自我误导过程。我不想将谁定性为什么什么人,之所以提到所谓“唯基础论者”这个称呼,只是想说明问题而已。唯基础论者一味的把持着这种观点在那里踟蹰,“日三省吾身”已有“基础”否——就这样被自己、被现实、被历史、被理论、被合理、被未知 麻木着,限制着,仿佛不容置疑,无法逾越,煞有介事。
细细思索,这里面有急功近利的心理。为什么要处处“需要基础”,大概是想要把一件事做成,并且是尽快的做成罢。读者也可以细细思索,不是什么都要深入讨论的。
按照正常的逻辑,人的心理发展进程及其对知识系统的认识过程都是一个由不知到知之甚少,由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的循序渐进的进程。老子也意识到了这个规律,他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六十四章》)认为“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第六十三章》)。因此任何事都是一个由简易到繁难,由细小到精深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然而,什么是我们的“毫末”,什么是我们的“累土”?我想,它不单单是(或者说不能局限在)我们已有的经验,它未尝不是我们的某一个想法,某一次冲动。
鲁迅先生也曾经说过“世上本没有路”啊!
不要老是顾虑什么“基础”,人就是这样被限制着的
不要老是顾虑什么“基础”,人就是这样被限制着呢
不要老是顾虑什么“基础”,人就是这样被限制着了
简单的说,谁生出来就能吃饭,还不是饿得不行,一种本能的驱动使然?!当我们把很多东西想成是人的一种本能的时候,我想,一切都没有问题了,只有一步一点的行动了。
先说你想不想,你要不要,你肯不肯,这些都是肯定了,那么至于如何做,只是一种踏实的非急功近利的逐渐的认识过程了,跟你有没有,做没做过一点儿关系都没有!
学习也好,生活也罢。
发表日期:08/04/05 11:29
网友评论(2)
【beyond 发表于:08/04/07 10:21】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另一种阅读方式:只要肯去走,肯去开创,就能够......
【游客 发表于:08/04/05 20:44】
有些极端吧哈哈
当前1/1页 首页 上一页下一页 尾页